首页 ——欢迎光临211N歌曲排行榜网站,我们只关注最新歌曲排行榜,这里为您推荐最经典、最热门的歌曲排行榜,以歌会友,神唱传情,足不出户扫尽优秀歌单!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KTV入门 > 正文

广东酒吧的岁月面孔

作者:隐藏的歌手 来源:原创 日期:2015/12/26 21:22:56 人气:1091  评论: 标签:
 “扫黄”事件下,人们对于东莞这座城市,乃至广东这个地域开始做出各种解读。有人不同意将“性都”这样的词汇来定义整个东莞,由此来抹杀它的其他层面;有人认为作为打工者最集中的地方,人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回广东的“敢性”,敢于迈步子探索,虽然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广东的面孔究竟是什么?当人们热衷于在它的酒吧、舞厅、KTV等娱乐场所中寻找答案时,回溯不失为一种方式,比如看看二三十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年代,关于广东的轮廓或许可以更显清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命运也曾因广东,因那里的酒吧和歌舞厅而改变,“捞仔”们该怎么活出自己是个永恒的话题。

酒吧文化的兴起之地

娱乐场所从广东开始兴起是理所当然的。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广交会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外商一到晚上却找不到一点娱乐项目。1978年,广州东方宾馆[-2.38% 资金 研报]的花园餐厅办起了第一个由本地演员演唱港台歌曲为主的现代音乐茶座,并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支大型的完全市场化的轻乐队。虽然当时的规定是“市民不能入场,需要有外汇券才能够购票入场”,但大众娱乐的风潮已经在悄然酝酿,很快,这一专供外商的娱乐项目被迅速复制,音乐茶座在宾馆、酒店、饭店、影剧场、电影院、文化宫里普及。短短几年时间,广州的音乐茶座增至75间,座位数超过当时广州所有戏院座位的总和。

其实,酒吧文化在广州已有100年的历史。在2011年《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刊登的《广州酒吧音乐及其文化背景调查研究》中就有这样的梳理。晚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入,广州有的酒店里就开始设置附属的舞厅,开始出现了一些茶楼酒肆的歌坛,这种歌坛就是中国酒吧的雏形,后来又被称为音乐茶座,最后发展成综合娱乐的表演型酒吧。据1936年出版的《广州年鉴》载,广州当时有茶楼歌坛13个。建国后,这些都转换成专业曲艺场和音乐厅,一直到文革结束,广州没再出现过商业性的娱乐场所。

20世纪70年代末的音乐茶座的出现是个起点,随后通俗娱乐文化的热潮接二连三地到来。80年代后期,卡拉OK歌舞厅开始在广东出现;80年代末又开始出现独立性质的酒吧;到90年代,广州的卡拉OK歌舞厅发展到高峰,音乐茶座慢慢向歌舞厅转变其经营模式;夜总会的名词也开始出现,舞女表演和歌手的夜间演出也出现。这些几乎都是领全国之先。

在此过程中,“包间”,这个夹杂着复杂内容、难以定义的事物也开始闯入人们的生活。从1988年广东出现第一家卡拉OK室内包间开始,卡拉OK歌厅开始在全国迅速风靡。《广州酒吧音乐及其文化背景调查研究》中还把陪酒女作为酒吧的特殊从业人员专门列出。“酒吧陪酒女分两类,一类是纯粹的陪酒女,还有一类是提供色情服务的。很多高档次的酒吧都有陪酒女,但陪酒的方式和包厢不同,包厢的陪酒是应客人要求,而这种陪酒女会自己找上来陪酒,或由服务员提出。通常开场白就是‘先生你好!能请我喝杯酒吗?’、‘先生需要小姐陪酒吗?’等等。如果客人喜欢就会请第二杯第三杯……陪酒女的消费在酒吧是有提成的。她们每喝一杯酒,吧台都有记录。酒吧女的待遇是工资加小费加提成。”

一些早期在KTV行当掘金的人曾对媒体这样形容自己创业的感受,夜和暴力。可见,从那时开始,黑、白、灰的较量就已开始,这种较量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酒吧改写的人生

80年代到90年代,广东无疑是整个中国与大众娱乐业、新潮文化最亲密的地区。要描述当时音乐茶座、酒吧等娱乐业的状况,酒吧歌手是不得不提的。从那时起,广东就成为许多人的寻梦之地,包括音乐人。在酒吧里,他们磨砺了唱功,更见识了花花世界和人间冷暖。

知名音乐人陈小奇认为,流行音乐最早是从广东登陆然后传到全中国的。由于广东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与香港地区一水之隔,因此改革开放后与香港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多了起来。加上录音机的兴起,港台不少卡带悄然通过民间渠道进入广东,那时在广东民间,模仿刘文正、邓丽君的歌手不胜枚举。当时还出现了一个词曲作家群体,这帮人最终成了广东流行乐坛的核心力量。90年代初,广东在全国首创了歌手签约制度,当时还在中唱任职的陈小奇还带着几个签约歌手到上海、北京作宣传,这样的宣传方式之前也没有过。

良好的氛围吸引了大批歌手南下。而要想在广东立足吃饭或是一夜成名,酒吧、歌舞厅都是必然要去的地方。

90年代让陈明奠定歌坛地位的就是1992年的广东省歌舞厅大赛冠军,她由此出道。之前,在深圳唱歌的她总是不受到大家欢迎,原因只有一个,不会说粤语。倔强的陈明就躲在同学家苦练粤语歌曲,之后再杀去深圳,骑着自行车、带着满脸的妆奔波于深圳的各大酒吧,一个晚上最高能赶六个场。


林依轮也是在酒吧唱红的。台下的喝彩者不在意他是个刚刚从波利维亚回国的厨子,也不在意他是个头发一缕灰、一缕黄、一缕绿的大胖子。这种英雄不问出身的文化氛围还吸引了已经是海政歌舞团正规军的李春波,他毅然南下,按他的话说,“那时广东的现代音乐信息比较快,乐器比较先进。”一段时间后,没混出名堂的李春波想转行,决定录几首自己写的歌留作纪念,《小芳》和《一封家书》竟意外走红了。那时,遍布广东各个地区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排行榜天天都在推介新歌,《小芳》们凭借着这张庞大的流行音乐网络,最终圆梦。

知名音乐人朱德荣曾做过这样的解读,当时广东正好是民工潮最汹涌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争先恐后地涌入这里,民工潮带来了思乡潮,那些思乡歌迎合了市场的需要。

据说,去到广东打工赚钱的外地人都会被称为“捞仔”。当年的杨钰莹、毛宁、甘苹、陈明、林依轮、李春波等都是所谓的“捞仔”。当时的和今天的所有打工者也都是“捞仔”。但捞什么、怎么捞,却是个难解的话题。在酒吧,歌手们很容易沉沦,但还是有人活出了自己,到今天依然精彩。  
    本文网址:http://www.211n.com/html/ktv/867.html